大河网讯 (记者 赵檬 王怡潇)“喔——啊哎,嗒——啊嘿,喔——嗬嗬哎……”9月18日晚,雄浑粗犷的号子声在“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回荡,震撼人心。
黄河玉门号子非遗传承人张欢欢带领他的队员们以及十名登封市嵩山塔沟艺术团的孩子,身着传统中式背心,腰系鲜艳红绸,头裹汗巾,随着夯硪起落的节奏,喊出铿锵有力的黄河号子。这古老的劳动之声,仿佛穿越时空,将现场观众带回那个千帆竞发的黄河漕运时代。
玉门古渡,地处济水与黄河交汇南流之处,亦是鸿沟与济水相汇之所。宋代之前,这里曾是通济渠上的重要码头,全国性粮仓——敖仓、河阴仓便坐落于此。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玉门号子融合了多元文化内涵,以其原生态的艺术表现形式,记录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急流险滩的英勇精神,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珍贵声音遗产。
号子源于劳动,用于劳动。玉门号子将曲调与唱词相融合,汲取民间曲艺、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精华,歌词多表现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主题。千年来,这激昂的号子一直在黄河岸边回荡,但随着黄河船运的式微,曾响彻河面的号子声也逐渐远去。
张欢欢师从老艺人王小毛。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河玉门号子”如今仅有张欢欢一位传承人。他师从老艺人王小毛,经常听师父讲述往昔故事。“那时候,号子就是船工们的行动指令,是凝聚力量的节奏,更是战胜风浪的精神支柱。”张欢欢感慨道,如今能唱正宗黄河号子的人寥寥无几,“年轻人觉得土气、不实用,老一辈逐渐离去,这项技艺面临失传。”
但张欢欢不曾放弃。近年来,他走进校园、社区,通过多种方式,持续传播黄河号子的文化魅力。他组建的号子队由一批文化爱好者组成,尽管队员大多年长,但凭着对黄河文化的热爱,始终坚持排练和演出。“每一声号子都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绝不能让它消失。”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喜爱上这穿越千年的雄浑之声。在“何以中国·黄河安澜”启动仪式上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有人欣赏就有人传承,有关注就有希望。”张欢欢语气坚定地说。
谈及未来,张欢欢表示将尝试把玉门号子融入现代音乐元素,让古老号子焕发新生机。“黄河号子不仅是劳动的呼喊,更是黄河魂、中国心的体现。只要黄河水长流,这号子就要一直喊下去。”
黄河奔流不息,号子声声铿锵。这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呼喊,既是对往昔劳动岁月的深情致敬,更是文化血脉的生动延续,在新时代的黄河岸边激荡出深沉而充满生命力的回响。
公赢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